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省赛将于2025年4-5月举行,根据往届赛事安排预计,大赛将设主体赛、“黑科技”展示活动、红色专项活动。为进一步深化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经研究,决定组织开展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院级选拔工作。现将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本届赛事由创新创业学院、校团委负责申报组织工作。校专家评审委员会由校内外专家、教授组成,负责项目的评定选拔。学院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结合实际做好竞赛的各项工作。
二、参与对象
参赛者须为2025年6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
三、作品来源
(一)主体赛
1.目前已取得多项专利、论文、获奖证书、科技发明等成果的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生须为第一作者)。
2.项目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创新性,在未来半年至一年内可以取得丰硕成果的各类科技创新项目(学生须为第一作者)。
3.老师指导或带领学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学生为主要参与成员,第一作者优先)。
(二)“黑科技”展示活动
申报作品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领域范围。
1.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实物或技术。
2.针对前沿领域研究的实物或技术。
3.具有高精尖技术的实物或技术。
4.会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实物或技术。
5.对现有科技成果具有一定颠覆性、超越性的实物或技术。
6.让人感觉出人意料、震撼震惊的实物或技术。
7.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应用性(或应用前景)的实物或技术(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智能、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领域)。
8.充满奇思妙想、脑洞大开的实物或技术。
9.灵活创新运用学习接触到的科学知识研究的实物或技术。
10.能够巧妙地、创造性地解决“小”问题的实物或技术。
11.具有一定创意性、趣味性的实物或技术等等。
(三)红色专项活动
青年学子应在社会实践中受到教育、坚定信念,围绕党的二十大做出的战略部署,结合对新时代以来国家发展成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形成有真情实感的心得体会、有理论深度的调研报告、感染力强的视频作品等实践成果。实践成果要充分体现所在实践团队和团支部的集体智慧,将作品的形成过程变为开展实践教育的生动历程。
四、作品要求
(一)主体赛
1.作品的主要成果须学生排名第一。
2.参赛作品可分为个人和集体申报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2人;凡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3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类进行申报。
3.每件作品可由不超过3名教师指导完成。
4.参赛作品申报类型:
(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科生)。
(2)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包括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咨询报告;附件材料包含被采用的为党政领导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询报告、领导批示等佐证材料,支持围绕发展成就、文明文化、美丽中国、 民生福祉、中国之治等5个组别形成社会调查报告。
(3)科技发明制作(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包括科技发明和技术开发。
5.申报作品必须是2023年以来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等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6.申报作品在选题上要关注现实,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创造性,科技发明制作要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要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
(二)“黑科技”展示活动
1.作品必须具有完全知识产权,严禁抄袭。
2.个人或团队申报均可。支持跨国、跨地区、跨省、跨校组队。团队学生人数不超过10人,指导教师人数不超过3人。
3.作品(实物或者技术)要能通过视频(不超过3分钟,MP4格式,不超过200M)或图文形式(不超过5000字,PDF格式不超过100M)全方位展现,并以此提交参赛。若作品最终获奖,需要能够进行现场展示。
4.同一作品不得同时参加主体赛事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作品评比,往届报送过的作品不得重复报送。
(三)红色专项活动
1.以团队或个人形式申报。团队学生人数不超过10人,指导教师人数不超过3人。
2.将学生参与的理论学习、实践调研和交流分享形成实践成果。学生实践成果可以是心得体会、调研报告、视频作品或其他丰富形式。
3.支持学生依托近两年内(2023年7月至今)参加过的符合要求的自身实践经历,经过沉淀提炼、深度思考,完成新的实践成果,参加到活动中来。
3.作品应该是既有短视频、又有调研报告(两者为1件整体作品)。
4.作品的基本格式要求。短视频时长5分钟以内,应避免简单性叙述实践过程,着意于对新时代发展成就的理解、实践过程的收获以及对党的情感认同,致力于能使同龄人引起共鸣、共同教育、共同成长,鼓励围绕发展故事、典型人物深度挖掘,形成有温度、易传播的视频(视频格式:MP4,视频分辨率:1280*720、1920*1080);调研报告应既有事实叙述,也有观点论述,符合真实性、思想性、简洁性的特征要求,字数在5000字至10000字之间。
五、评审标准
(一)主体赛评审细则及标准
详见附件5。
(二)“黑科技”展示活动评审标准
创造性:考察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创新性,作品让人感觉脑洞大开甚至颠覆超越;
科学性:考察作品是否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学生对相关科学知识有灵活的创新的应用;
应用性:考察作品是否能够巧妙地、创造性地解决某类生产生活中的难点或问题。
(三)红色专项活动评审标准
围绕创新性、学术性、传播力和感染力等方面,学院将组织专家对入围项目进行文本评审。
六、工作安排
(一)院级选拔赛申报材料提交(2025年1月8日截止)
积极鼓励高级职称和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赛,主体赛、“黑科技”展示活动、红色专项活动,学院将分别推荐至少5项、最多15项作品参加校级复赛。
(二)院级选拔赛评审(2025年1月12日前)
学院将成立竞赛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家评审并选拔优秀作品推荐参加学校竞赛。具体评审时间、地点和形式另行通知。
七、报送要求
申报作品团队负责人请于2025年1月8日前提交作品申报书(附件1,含相关材料,详见申报书说明)和作品汇总表(附件2)纸质稿一式一份报送至工程实践中心6号楼6A216室温老师处,电子版发送至邮箱82088398@qq.com。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温老师;联系电话:13611509524。
附件:
1.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南京工程学院校内选拔赛作品申报书
2.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作品汇总表
3.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
4.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
5.“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体赛评审细则及评审标准
6.“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指引
工程训练中心、应用技术学院
2024年12月20日
(编辑:温秀平 审核:石贵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