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郑锋在工业中心基础实验楼B114教室为所担任第二班主任的D机电201班同学,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学四史”主题课。我校百年办学历史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发展和变化都与新中国的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的发展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百年校史是“四史”最贴近师生的现实例子。郑校长在讲校史的同时,将对“什么是大学?”这个根本性问题的讨论融入其中,引导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主动规划好大学生活,为成为社会栋梁之材而努力奋斗。
百年校史凸显创新创业精神
郑校长以“筚路蓝缕,薪火相传”、”开拓创新,再谱新篇”、”雄关漫道,蓄势待发”三个相继标题叙述了我校的起源变迁,改革发展的历史和未来前进的方向。他特别讲述了江宁新校区建设,老校区搬迁的历史过程,认为正是全校师生的共同奋斗,不断攻坚克难使校区置换顺利完成,从而为学校发展打开了更大空间。他说,我校的办学历史体现出显著的创新创业精神,南京工程学院是一所创新创业型大学。他说,在我校的多年的发展建设过程中一直贯穿着”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这条主线,学校依靠“知行统一,创新创业”的精神,依靠学校党委的有力领导和师生员工的艰苦努力,坚持面向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 2019年孙春兰副总理、吴政隆省长视察我校,是对我校的充分肯定。关于学校未来发展,郑校长详细介绍了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他说,学校将抓住研究生教育发展机遇,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努力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大学。
应用型人才彰显特色大学内涵
上大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人有着相异的答案。郑校长告诉大家,要回答上面问题,首先要加深对自己的认识,要从“我是谁?我要做什么?”入手给身定位和设定发展目标。其次,要明确上大学不仅仅是要获得工作机会等现实的收益,更在于培养起适应社会的能力。工业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是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更为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注重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再次,这种能力还表现为个人的学习能力,对知识的合理的迁移能力,以及自我反思的能力等。郑校长说,懂得大学的内涵,并合理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才可能“让有意思的大学更有意义“。
继往开来争做社会栋梁之才
郑校长现场与同学们做了交流,回答了同学们关于在校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提问。D机电201班同学普遍表示,郑校长的讲座让我们较为完整地了解了我校的历史,也解答了我们关于上大学的部分疑惑,我们为能进入这样一所充满活力的大学而感到十分荣耀和自豪。我们将努力继承我校百年历程中所传承的优秀精神,认真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不断为大学生活灌注新的意义,为把自己锻炼成为社会栋梁之才努力奋斗。

